领导动态-创院院长:陈家棣
钻石的“中国工”与中国梦
( 2014/8/11 )

     

陈家棣老先生

      要想了解钻石,要想了解钻石的“中国工”,我们需要拜访眼前的这位老人,虽然他的年龄已逾古稀,但始终对钻石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他便是广东乃至中国钻石行业的泰斗,原广东钻石厂厂长,广东国际钻石商会创会会长、广东省钻玉珠宝研究院创院院长——陈家棣老先生。在与他的交谈过程中,你会发现,他的眼睛随时都会闪现智慧的光芒,只要我们之间的话题是钻石,哪怕是和钻石相关的问题,他的精神便更加矍铄,眼睛便更见明亮,如钻石光芒四射的火彩一般,夺人心魄。
“中国工”的产生背景
       陈老能够进入到钻石行业,不是偶然,但也不是必然,可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可能真的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伴随着毛主席提出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1958年,他下乡到广东始兴县澄江乡做知青,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开展,他又先后被安排到广东韶关冶炼厂当学徒、到上海学习电解铜精炼技术、到广东清远耐火材料厂做文化教员。之后,又重新被调回广东韶关冶炼厂,1961年提升为试用干部、先后做过工地施工监督、工会干事、兼过图书管理、电影放影、广东省冶金地质935队革委会主任、机修车间主任、还参与过全中国海南石碌富铁矿的会战,任指挥部的秘书。据陈老回忆,这些经历对自己人生修炼有很大提高,期间学习到的管理经验,对自己后来被美誉为中国钻石行业的泰斗人物及胜任50余年的管理工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世纪79年末,大部分的下乡知青开始陆续返城。而此时,陈老是烈属家庭母亲70岁她的身体状况也已大不如前,青光眼晚期视力已开始失明,因为,几个兄弟也都在外地工作,不能很好的照顾母亲。为方便照顾母亲他提出要求回城。
       虽然很多知青都能很快回城了,但是对他回城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原单位的领导说广州有单位接收你吗?后来,经叔叔介绍,得到了时任广东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赵怀新先生的约见,赵怀新先生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了解了他的过往经历后,当即表示广东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同意接受,拟安排到广东钻石厂任职,并要求我做好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的思想准备,跟—个香港来的师傅学习钻石加工。就这样回城的愿望实现了。
       可是,陈老与其他知青不同,其他知青都是轻装上路,而此时的他已经结婚,并先后有了几个孩子,属于拖家带口的回城,单单是回城手续,前前后后就办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拖了一年的时间,原来拟安排在广东钻石厂的工作岗位,由于时间太久,已经任用了其他人。所以被临时安排在广东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第四仓库临时协助管理工作。
       根据陈老的回忆,当时的第四仓库与当地的供电部门关系很紧张经常被拉闸停电,给仓库的管理及设在仓内的工厂正常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初到第四仓库,自己接到的第一项具挑战性的任务就是协调好与供电部门的关系,保障用电需求。他靠着当年在其它单位做干部搞管理的经历,经过协调公关努力,没多久,与供电公司的关系理顺了,仓库的用电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并且与供电部门建立了比较融洽的合作关系。这件事情,得到了领导的赞许。
       当时,在广东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四仓里面,还有几个小厂,比如油画厂、玩具衣样板厂等。但是这些小厂当时的经济效益都不是很好,经过总公司领导商议,决定进行撤销或者合并,新组建工艺厂,由陈老出任厂长,高价从香港引进技术工人和先进的镶嵌加工技术,从南海镶嵌厂、艺新工艺厂、广州金银首饰厂抽调有—定打金基础的年轻人,作为首期工艺厂技工培养的对象。
       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东有了首批自己的珠宝镶嵌和各类钻石珠宝加工的技术队伍。半年后,该厂就有镶嵌首饰在香港珠宝展上参展,终于看到了来自广东的珠宝镶嵌制品,技术工艺水平也让国外同行惊讶。陈老领导下的工厂曾先后获得广东省外贸局、广州市劳动局颁发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广东省宝石协会的组建工作也正是在此时开始的,陈老也曾亲自参与了协会初期的创建工作。
       后来,广东钻石厂由于管理上的不当,出现了丢失钻石毛坯的事件,当时价值3.6万元,这是一笔惊人的数字,因为工人的平均工资仅几十元钱。事件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明确表示,出现此种情况,与钻石厂当时的管理失误有直接关系,领导希望他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同时兼任广东钻石厂的厂长。
      陈老谈到初任广东钻石厂厂长时感叹地说,“我对管理工作虽然有一定的经验,但对钻石来说那时是完全陌生的,只要拿到钻石,手就会发抖,怕它丢了,怕它失了。”此时,陈老的表情开始变得严肃起来。
       在谈到广东钻石厂何时建立时,陈老确切地说,是1979年。当时在香港从事钻石贸易的一位企业家简先生,他又是英国皇家摄影艺术家。陈老的叔叔在印度大使馆工作时对印度及其它钻石产地的情况也很了解,并与简先生关系很好,通过这样的关系,简先生便把与钻石相关的切磨工艺介绍到了广东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同时还从香港选派了钻石切磨师傅到钻石加工厂做指导,当时的钻石厂有一个很有时代特征的名字,又叫“知青钻石厂”,这可以说是广东钻石业的起步。自此开始,广东钻石业开始在广东这片热土上扎根、发芽,不断发展。可以说,广东钻石厂是广东钻石业发展的源头,她奠定了广东未来几十年钻石珠宝的发展基础,对广东乃至全国钻石珠宝的发展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星星之火,目前已成燎原之势。
      其实,广东能够发展钻石业,除了具备“人和”的条件外,在“天时”、“地利”方面同样具备。首先,在上世纪70年代,广东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领导非常重视钻石业的引入,先后多次与香港、澳门等地保持沟通联系,引进技术人员和设备,使得在较短时间内,广东掌握了钻石及珠宝的切磨和镶嵌技术,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这些技术工人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心灵手巧,全面系统的吸收了香港和国外的切磨镶嵌技术,为广东钻石珠宝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可贵的技术资源火种。
      同时,广东毗邻港澳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获取信息快捷便利。广东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先天性的满足了钻石切磨过程中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初期的广东工艺品第四仓库就建在现在的天河区体育中心附近。所以说,广东发展钻石珠宝产业可以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具备了发展钻石珠宝产业的各方面基础。“中国工”也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始萌芽发展的。
“中国工”的形成
       广东的钻石珠宝产业虽然已经有了基础,并且得到了港澳,甚至国外的技术指导。但是,就刚刚起步的广东乃至中国的钻石业来讲,还是举步维艰的,特别是在一些重要和关键技术方面,我们国内的钻石切磨工艺和钻石商人,在国际市场是没有地位和发言权的。
      在上世纪的中国,最早一批经营钻石的人大部分集中在上海,他们没有像样的门店,基本都是临街的小档口、小作坊,这其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当时上海的张涌涛先生。他从最初钻石的加工、切磨开始,在一家英商中国磨钻厂学艺,逐步的熟悉和掌握了全套钻石磨切工艺技术。1958年之后,他担任当时上海钻石厂的厂长,自制锯剖设备和刀具,按照他设计的工艺加工钻石,精确度达到误差不超过百分之一克,大大节约了钻石的毛坯原料。 
      当时,在钻石的国际贸易方面,我们的经验还是很不足的,可以说是空白。因为没有经验和基础,所以一切贸易都是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积累。当时的广东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仅仅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来料加工复出口的业务。这样看来,在国际钻石行业中,我们肯定是没有地位和话语权的。即便如此,中国的钻石业的同仁,仍然在进行着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在钻石的切磨工艺、贸易往来方面狠下功夫,积累和传承着我们钻石的“中国工”。
       陈老先生表示,“我从事钻石行业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虽然属于半路出家,但此生与钻石结缘,钻石如同融化在我身体的血液之中,不可分割。我亲身经历了广东钻石业的发展历程,也熟知钻石原理、产地、开采、设计、加工、分选、再分选、定价、出售等所有环节,这些环节无论对钻石的加工处理,还是钻石的贸易往来都是至关重要的,不熟悉这个过程,就可能会出现失误和偏差,损失当然是可以想象的。这就要求从事钻石业的同仁,要多调研,多考察,接触到国内外更多的钻石企业,了解和掌握国际钻石的先进工艺技术,参加国际性的展会,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
       举一个例子,一颗厚度只有2mm的钻石原坯用传统的方法切磨,只能切磨出0.15克拉左右的圆钻成品。在我的设计和指导下,首创了迄今世界尚无的切磨方法,用一颗1.3克拉,厚度只有2mm的钻坯,切磨出首颗0.672克拉的“钻石心连心的永恒花环”,两颗心形在花环的中心,花环火光四射,璀璨夺目,永不消逝。由于这种切磨效果别具一格,切割出来的钻石是情侣间用以定情的最赋内涵的信物表达,所以冠以“钻石心连心的永恒花环”。这种切割方法是钻石应用的一次变革,突破了传统的观念,使钻石的美感扩大,钻石的毛坯利用率得以提高,昂贵钻石毛坯的加工成本降低,同时更增加了首饰钻石的产出。正是有了这样大胆的创新尝试和经验的总结,钻石“中国工”才一步步的得以向前不断发展。
       钻石的“中国工”是以欧洲“3X”为标准,以中国工人的智慧与创新为基础,以中国典型的钻石管理技术为规范,长期积累和完善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工”三个字的提出,不是中国人的发明,更不是从事钻石行业的中国人自己说出来的。在世界上,“中国工”没有出现之前,世界上最好的钻石切磨工艺是“苏联工”。由于苏联有着丰富的钻石资源和近乎苛刻的钻石评价标准,因此苏联钻石的加工工艺,附带的是不计成本的钻石毛坯的浪费。但是,到目前为止,俄罗斯依然是世界上产钻石毛坯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国际上,除了钻石加工技术的标准不说,但就钻石的购买标准也相当严格,当时韩国对购买钻石的标准就是非常严格的。全球范围内,其它与钻石加工相关的国家也有自己的钻石切磨工艺。例如,目前世界上的钻石加工中心有俄罗斯、美国纽约、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印度的孟买,他们的技术标准都追求完美。
       其中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工是非常著名的,它一直以卓越的火彩闻名全世界。比利时加工的钻石包括圆钻和各种花式切工的钻石,大小从1分到10克拉都有,圆形钻通常为58个面,比率和修饰度都非常好。有的底尖稍稍打磨成一个磨砂状的小白点,以防钻石混装时磕碰磨擦损坏。并且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使用冷激光在其加工的钻石上打上印记。
       俄罗斯使用自产的自动化机器,加工出来的钻石的比率都在很好的范围之内,按照传统的叫法,也把这种切工叫做苏联工,苏联工钻石的特点是都是圆形钻,有58个面,底尖磨平,腰缘非常细致,呈半透明的磨砂状,钻石大小从1分到10克拉都有。
       以色列的钻石加工业非常发达,但加工水平很不平均,抛光还常常使用传统工具,部分钻石的腰缘较粗糙,对称性较差,亭部阴影很不规则,底角有深有浅,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钻石的火彩,加工的圆钻从10分到50分为主。而美国加工钻石的自动打圆机主要引进以色列,加工的钻石包括圆钻和各种花式切工的钻石,主要加工1克拉以上的大钻为主。
       美国切工式的圆形钻石有58个面,尖底磨平抛光成透明的八角形,腰缘磨成透明刻面,美国加工出来的钻石的对称性不如苏联工和比利时工。
       印度孟买是近几年来新兴的钻石切割中心,他们的切工有自己一套系统,很能迎合各种买家的需要。但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印度切磨的钻石多为0.20克拉左右的小钻,品质较差,切磨工艺较一般。最显著的特点是腰线比较厚,冠面比较窄。
       当时,也有很多的“印度工”钻石来到中国销售,但是很快国际钻石商人就发现,“印度工”做工比较粗糙,精细程度不够。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在世界钻石商人眼中,中国钻石的切磨加工技术逐渐走进他们的视野,并很快得到了认可。
      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钻石切磨工艺,中国钻石的切磨工艺更懂得钻石毛坯的节约和利用,在技术环节上承接了香港及国外第一代技术工人的水平,他们制作的微小钻石常被用作高级腕表的镶嵌钻石,并且全是手工或半手工制作。其中以1克拉钻石毛坯为例,可以切磨到400个以上的小钻,每个小钻同时保证有57个以上的面或小8瓣的惊人工艺。当今世界上的名表镶嵌钻石几乎全部是中国出产,这就是“中国工”的典型特色之1。
       同时,“中国工”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可以打磨世界上最难磨的钻石,而且所用的时间是目前世界上最短的。举一个例子,一颗很难磨的钻石,曾经一个熟练的技工,7天磨不动一瓣,但是用陈老的方法,几分钟后便磨动了。这大大节约了时间和用工成本。在劈钻方面,“中国工”也有着绝对的优势,有着是目前世界上最节省成本的劈钻工艺技术。
       当时,一位犹太籍的钻石老板认为,中国新疆的手工地毯做工如此精致细密,而且全是手工完成,从中他发现中国人身上有着善于精细手工的传统基因,决定将其拥有的优质钻石切磨工艺通过香港传到广东,在广东钻石厂得到传承和发扬。时至今日,在深圳和珠海,仍可以少量的找到当年传承这些技术的工厂和中国的钻石精心切磨的技术工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在中小钻石的切磨方面,能够更加细致、准确、严密的进行切割,减少了瑕疵,充分展现了钻石光彩照人的美,同时使钻石毛坯的综合利用率达到最大化。从此,国际钻石商人开始接触和认可中国钻石切磨工艺,并美称之为“中国工”。
       除了在加工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外,“中国工”之所以能够得以不断的发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钻石行业有一套比较好的管理系统和理念。如其他行业一样,要有好的产品,一定需要有与之配套的好的管理水平。一个钻石加工厂如果总是出现加工的失误、材料的丢失、工人队伍的松散等现象,肯定是不会出现内含美誊的“中国工”的。
       同时,中国的钻石管理技术更加注重对钻石加工过程中设备的研发和改进,以此来促进整个加工工艺过程中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力的提升带来的将是最直接的经济效益。这是“中国工”颇具特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正如陈老所说,钻石的“中国工”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随着中国钻石业在历史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和逐步完善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凝聚了许许多多钻石业前辈的心血与汗水。凭着我们东方古国的智慧,肯于钻研,善于学习,不断的完善和提升切磨工艺及管理艺术,使 “中国工”的品牌逐步被世人认可,从而建立了让世界接受和尊敬的“中国工”。
“中国工”的传承
      陈老不无感慨的说,“中国工”不独属于钻石行业或者珠宝行业,她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她更应该是中国人民整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缩影。纵观世界钻石加工技术几百年的发展史,中国的钻石加工技术才刚刚起步,可以说仍处于幼年时期,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我们的钻石切磨工艺便迅速得到认可,并被冠以“中国工”的美誉,这是一件足以令国人自豪的事情。它充分证明,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们中国人照样可以做到,并且会做的更好。别人做不到的,我们也会做到,并努力做到最好。
       因此,要充分的传承和发扬“中国工”,钻石珠宝行业的同仁除了自身要更加努力,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断突破和完善自我的态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得到政府的支持,这是“中国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在这个方面,政府要加大政策的投入力度,拿出精力对行业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找出目前行业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要加大对产业技术工人的培养,开展相关急缺和濒危技能人才培养,如:钻石切磨技工、翡翠雕刻技工、珠宝镶嵌技工等的培训工作。同时,要特别在产业布局和政策倾斜的公平性方面加大调研力度,科学合理的进行决策,给行业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公平、公正社会的总要求。
       相信,只要上述几点建议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中国工”便会很好的得以传承和发扬,钻石行业将会为国家的整体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不仅仅是在国家税收方面,也包括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影响,都将会分享到钻石珠宝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未来,我们可以预见,钻石的加工生产将会更多的集中在中国,更多的优质钻石和先进技术将为国人享用。
       陈老先生最后强调,如果有人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钻石行业,首先他是光荣的。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而我们便是与最坚硬物质打交道的人,并且要改变它的形状和大小,这说明这个人有着比钻石还要坚强的毅力和信心,有了这种宝贵品质,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将会是无坚不摧的。我们知道,一颗钻石的价值昂贵,有的甚至价值连城,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这些珍贵物品的时候,首先要特别的珍惜,怀有敬畏之心,不要出现误操作,要始终保持如钻石品质般纯洁剔透的心灵,不以次充好,不怀贪欲之心,让钻石呈现她纯洁、晶莹的永恒之美。
       最后陈老说,要认识钻石、要克服钻石、要美化钻石、要改造钻石,你必须要比钻石更坚强。希望从事钻石业的人们,继续把“中国工”的美誉传承并发扬光大!